dark

BMW訂閱制成定局 但不會學賓士使用該方法提升動力

BMW表示他們不會在馬力提升服務方面使用訂閱制度。(圖片來源:BMW)

每個月付費的訂閱制已經在車壇當中掀起炫風,各大車廠開始朝向訂閱制發展,像是BMW在部分地區,如果要使用加熱座椅功能的話,每個月需要額外付出一點費用才可以使用,而賓士更是在電動車上頭開啟了增加馬力的訂閱服務,每個月必須要付出100美金才可以擁有更強大的馬力,而BMW面對這樣的狀況就表示他們不會跟進,不過也不會取消訂閱制的作法。

賓士在電動車提供了馬力增加的訂閱服務,每月需額外支付100元美金才可以擁有更強大的動力。(圖片來源:翻攝自賓士官網)

BMW在今年的CES上面表示他們不會為自家的電動汽車進行無線升級動力的服務,這意味著你如果想要讓iX擁有更強大的加速表現,那麼就要直接購買M60性能版本,這是因為他們不想要與賓士有著相同的作法,後者在EQE 350當中提供了馬力增加的訂閱服務,每月付出100元美金,就可以將車輛原本的288匹最大馬力提升至349匹,這也讓原本需要花費6秒個時間才能夠讓車輛從靜止加速到時速96公里,縮短至5.2秒就可以完成,如果是EQS的話則是從355匹提升到443匹,靜止加速到時速96公里從5.3秒降低至4.5秒,而如果停止付費的話這些額外的馬力就會被取消。

EQE以及EQS都有提供馬力訂閱服務,若是沒有付費的話其動力將會恢復低輸出模式。(圖片來源:翻攝自賓士官網)

而BMW之所以不跟賓士採用相同的作法,不是因為他們排斥訂閱制度,畢竟他們已經在韓國將加熱座椅項目加入訂閱服務當中,根據該品牌高層表示,因為汽車製造商必須將每輛新車的功率規格提供給政府官方,這包含了任何基於軟體更動的功率輸出,因此如果BMW想要額外提供馬力的話,車輛就要重新歸檔,這將會耗費更多金錢以及時間,因此BMW並不是不想這麼做,而是因為這麼做可能會花費更多的錢,公司選擇省錢的作法,客戶想要高輸出版本就直接購買更性能的車型就好。

BMW在韓國也將加熱座椅放進訂閱制服務當中,每個月要付更多的錢才可以擁有這項配備。(圖片來源:翻攝自BMW官網)

另外馬力提升的訂閱制度還可能會造成法律問題,現在賓士就在歐洲面臨了麻煩,在美國的部分州也會被視為非法,而多數的人認為花費更多金錢獲得馬力這一點並沒有問題,問題是在於採用訂閱制的方式並不合理,較合理的作法是只要付費一次就可以永久擁有該性能升級,就跟過往的燃油車款進行改裝一樣,但相信這樣的亂象會持續下去,直到相關的法規制定之後,車廠們才會有一個比較統一的作法,讓消費者不用再搞不清楚各廠牌相異的遊戲規則。

相關文章:



Total
0
Shares
Previous Post

Apple Car打造全新滑門 專利曝光將成為車輛科技指標

Next Post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超越德國、僅輸給榜首日本

Related Posts
電動車也能舊換新!10月入主n⁷最高享優惠5萬。(圖片提供:納智捷)

Luxgen n⁷讓電動車也能享舊換新優惠最高5萬

電動車也能舊換新?在LUXGEN就可以!為了鼓勵油車車主加速跨入純電世代的腳步,LUXGEN車主只要10月在L.E.S.認證中古車完成原車鑑價、收購,購買LUXGEN n⁷純粹版、亮點版即享5萬亮點的回饋,非LUXGEN車主亦享2萬亮點,舊換新不限車型品牌,當月入主n⁷ 5人純粹版、5人亮點版及7人亮點版再享指定充電業者(EVOASIS、TAIL、U-POWER、iCHARGING、EVALUE及Yes!來電任選一家)半年免費充到飽的《快充LuxPass》專案(此專案不含營業用車),期望讓每一位想換購n⁷的消費者都能輕鬆油轉電! 10月LUXGEN n⁷累積領牌即將突破6,000台,其中有將近…
看更多

Nissan透過Caravan打造露營車 MyRoom車型展現日式風格

Nissan Caravan MyRoom再次回到了市場,專為熱愛露營的消費者提供了一個獨特且多功能的汽車選擇,Caravan本來是一款輕型貨車,不過去年他們發表了Caravan MyRoom特別版車型,讓15年來沒有太大變化的第六代Caravna擁有了更吸引人的特質,原本去年10月的時候推出Launch Edition採用限時購買的方式,但現在他已經成為產品線中的一部分,讓熱愛露營的顧客有更多元的選擇。 Nissan Caravan MyRoom的設計理念是將汽車空間轉變為一個移動的生活空間,為車主提供如同在家的舒適感受,內裝設計以多功能和實用性為核心,車內配備了可調整的座椅、摺疊床和一個不…
看更多

大陸本土汽車大爆發 外資品牌在激烈的內卷下還有春天嗎

對岸近幾年汽車產業可謂大爆發,尤其是純電、混合動力車型呈現跳躍式的成長,其中本土汽車品牌幾乎成了市場主力,然而這一路走來,大陸也是歷經不少讓我們驚訝的現象,但一路跌跌撞撞走來後,比亞迪、吉利、小米等品牌後來居上,並在激烈的”內卷”下壓縮了外資品牌的生存空間,大陸汽車產業怎麼走過來的?外資品牌面臨哪些困境?後勢看好的品牌有哪些?本集島叔和來賓Celsior一起說分明! 相關新聞: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