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

BMW X3大改款亮相 電動版本、性能車款同步來襲

BMW最近正式公開X3身披迷彩的樣貌,預計在幾個禮拜之內就會正式發表。(圖片來源:BMW)

大家應該早紀看到BMW積極於道路上測試2025年大改款X3的偽裝車輛,現在這輛第四代的X3正式被官方揭露,雖然整體外貌依舊維持著迷彩風格,但我們已經知道全新的X3不僅在設計和技術上進行了全面升級,更是在保持品牌核心價值的同時,展現了他們朝向電動未來邁進的腳步,預計這輛車也將會與先前的幾輛大改款車型一樣,擁有燃油以及純電兩種動力配置。

圖片當中車款擁有四出排氣尾管,部分人士猜測這是一輛PHEV性能車款,其名稱將會改為M50。(圖片來源:BMW)

這一代的X3在2023年的時候交付了35萬輛車,是最暢銷的BMW車款,即便這輛車其實在2017年的時候就已經推出,但事實證明他比轎車還要更受歡迎,而距離第四代車款的發表還有幾個禮拜的時間,2025年全新大改款的BMW X3將提供傳統汽油、柴油以及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選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X3的PHEV車哈將配備一個更大的電池,提供更長的純電續航里程,而高性能版本將延續BMW M部門的血統,提供更強悍的駕駛體驗,包括車身剛性的增強、懸吊系統的升級,以及更加精確的轉向比例設計。

車輛對於主動安全的著墨更多,想要拿下更高的安全測試分數。(圖片來源:BMW)

此外在電動部分,BMW透過Vision Neue Klasse X預覽了未來的iX3,而這將會造成很大的不同,因為iX3採用的是Neue Klasse底盤平台,但是X3依舊使用傳統的CLAR架構,因此整體的外貌相信會有顯著的差異,而在內部也將會有所不同,因為iX3將會配備第十代的iDrive全新儀表系統,當然燃油動力的X3也會將內裝更新,換上佈局更加簡潔的配置,大部分功能將透過觸控螢幕操作,而車輛都將會配備最先進的輔助安全科技,力求所有車款在Euro NCAP當中獲得最高等級的評價。

全新的iX3也是一輛相當令人期待的產品,因為這將會是該品牌第一輛搭載新底盤的電動車款。(圖片來源:BMW)

BMW也為新款X3帶來了更流線的車身設計,風阻系數值從0.29Cd降低到0.27Cd,不僅讓車輛更加美觀,同時也提升了燃油效率,而在車輛命名部分,像是照片當中的四出排氣管,很可能是PHEV插電式油電動力的M Performance車型,其車名將會採用M50,而不是過去的M40i,也讓X3成為第一款在車尾去除「i」的汽油車型,而這次的發表大家應該會將重點放在了iX3身上,畢竟這是搭載全新架構的車款首度現身,將會成為市場上熱議的焦點所在。

相關文章:



Total
0
Shares
Previous Post
Roma Spider在「產品設計」類別中奪得桂冠,這款2+敞篷跑車採用前中置引擎配置,透過可折疊式軟頂敞篷設計,盡顯其義式優雅風範。(圖片提供:臺灣蒙地拿)

Ferrari Roma Spider榮獲2024年度紅點大獎

Next Post

Mazda CX-30優缺點直白大公開 感性訴求拉到滿點的CUV!

Related Posts

全新世代Toyota C-HR油電上身 GR Sport動力超過220匹

歐洲市場現在發表了全新的C-HR,運用了品牌最新的電動車設計語彙,嶄新的外貌讓這輛跨界休旅有了不同面容,而雙色的烤漆配置則彰顯了這輛車年輕身份氣息,此外內裝也運用了品牌最新設計強化科技感受,動力部分更是全面油電化,尤其是這輛車更配置上PHEV系統,最大馬力突破220匹大關,操駕表現讓人相當期待。 全新的C-HR若從車頭看取你可能會覺得有點類似,畢竟在2022年底我們已經看過C-HR Prologue,在外觀上相當類似,採用了最新的電動車設計語彙,整體而言更有科技感受,特別的是過去後車門的把手設計在C柱上方,現在改回到傳統位置,不過四個車門都採用了貼平式的把手設計,除了空氣力學表現可以更好之外,…
看更多

賓士AMG GLE 53 Hybrid亮相 搭載直六引擎與PHEV動力

Mercedes-AMG在今年早些時候推出了改款的GLE 53,而現在針對這輛車又推出了PHEV插電式油電複合動力,在車名後方加上了Hybrid的稱號區別,不論是傳統的休旅車款或者是跑格化的Coupe車款都擁有Hybrid的選擇,當然在PHEV動力加入之後最大馬力也提升來到544匹(PS),連帶著百公里加速也進步到4.7秒,而且還有最多86公里的純電續航里程(WLTP),在性能與節能之間達到良好的平衡。 賓士M-AMG在GLE 53改款之後推出了更電動化的車型,先前的GLE 53搭配的是輕油電混合動力系統,擁有435匹的最大馬力加上21匹輕油電的輔助,而現在車名之後加上Hybrid則變得完全不…
看更多

電動車規格數據暗藏天機 愈不被注意的數字愈重要!

近年來愈來愈多人開過或使用電動車,往往原廠所標示的續航里程和實際行駛後的里程數有一段不小的落差,但這些被車商大肆宣傳的”華麗數字”在實驗室裡怎麼測出來的? 為什麼和實際續航里程最接近、最能展現該車能源使用效率的數字卻藏在規格表最容易讓人忽視的地方?而電動車往往會提到「最大支援充電功率」指的又是什麼?數值高低有哪些影響?最後提供目前在國內200萬以內市售電動車的電池容量作為參考。一起隨著島叔和豪哥一窺電動車數據暗藏的”天機”! 相關新聞:
看更多